
岭南书画装裱技艺
书画装裱,也叫“装磺”、“装池”、“裱背”,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保护和美化书画以及碑帖的技术,即以各种绫锦纸绢对纸绢质地的书画作品进行装裱美化或保护修复。
岭南书画装裱技艺,是基于岭南地区的气候和人文环境,主要承袭北派装裱技法而又形成自身特色的装裱技艺流派。岭南派随明清时期岭南书画艺术的繁荣而出现,在近代逐渐总结出一套经验,形成了自身的流派特征。1987年8月,广州裱艺学会成立,岭南书画装裱技艺日益完善其专门阵地和人才队伍。
技法上,在继承全国通用的托裱书画心、裁方画心、镶局条、镶活、回边、折贴串口、覆背、贴耳子、贴墙、下壁、砑活、剔边、配天杆地轴、装轴头、拴绦、封箍、拴带等流程的基础上,形成了鲜明的流派特色:一是解决了岭南地区多雨、潮湿的气候导致的书画发霉、虫蛀的问题;二是以海南所产石花菜为原料制作浆糊;三是多以纸为装裱材料。
岭南书画装裱技艺承载着岭南书画艺术的悠久历史和岭南民众独特的工艺智慧,具备重要工艺价值、历史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在机器装裱横行的今天,爱好书画的岭南人,仍旧倾向于以手工装裱贵重字画,为这一技艺的流传和振兴奠定了良好的民众基础。